【台北 大同區】蓋婭:基因、演算、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;它境x台北當代藝術館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5.jpg

 『蓋婭:基因、演算、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;它境』目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
展期為2022.02.12 ~ 2022.04.24 

每次當代藝術館的票都會有特別設計,也很漂亮
這次的我忘記跟主視覺海報拍照了~~
那就乾脆直接來看展覽好了🤣

蓋婭,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,諸神與生命一切皆從她開始。從某個角度上看,神話與未來學,其實存在著相同的想像性質,其真正的差異在於「時間」的指向上,神話持續地將關於生命與萬物的「答案」或「詮釋」,安置在長久的過往中,那真實世界永遠無法企及的遠古中;與此同時為科幻與未來學,則將「答案」投射至尚未抵達的未來中。而二者對於關於生命創造與演變的「詮釋」在時間上的差異,源自於「科技」及「科學」詮釋系統的演變,或者更為精確地說,神話與未來學的差異,存在於演算、推論邏輯系統完成與否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0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.jpg

 

「UVIVF 植物攝影」系列
克雷格.布洛斯 2017-2020
數位輸出
藝術家以歌德式的科學方法,觀察和描繪的方式,能讓我們發現與自然更深入更細微的關聯。從外顯到內在的特質,將這個存在體的完整性和特徵的感知表現出來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3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4.jpg

 

樹棲
胡安.薩摩拉 2021

《樹棲》是一件對於自然的悼念作品,作品將土壤以QR CODE的方式進行鋪排,讓觀者得以通過掃描進入網頁。網頁中是一棵曾經棲息於聖荷西市中心的樹,因都市的開發而被砍伐、移除,其曾經存在的證據,僅僅剩下Google Street View上的照片。從真實的存在到僅剩下數位的紀錄,藝術家以此作邀請觀者,思索關於文明、自然以及存在的種種問題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5.jpg

 

移植
胡安.薩摩拉 2017-2021
玻璃箱、人工樹脂、連接管、LED燈、水彩、紙
此作以去細胞技術(Decellularization)將植物葉片去除特定的生物特徵,僅留下有機的組織結構,其後注入心臟組織細胞,並保存於環保樹脂中。在此trans作為字首存在著轉化、昇華與演變之意,因此Transplant不僅包含原本「移植」的意義,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個轉化過的植物(Trans-plant)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7.jpg


《地衣_ / 柏林》:《地衣_ 52.505665 N, 13.458468 E》
陳乂 2021
雙頻道錄像裝置
在宏觀的尺度上,陳乂認為人類就像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微生物與其他生物共生,如同地衣一般在地球表面繁衍。地衣是由藻類和真菌組成的微小共生群體,看似苔蘚,生長在岩石、樹木和牆壁等地方。類似地,人類在知識和技術的累進下不斷進化繁衍,建構出多樣型態的生活與社群模式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8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9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0.jpg

 

內在集成
艾美・卡爾 2016-2017
數位輸出;單頻道錄像
此作嘗試以時尚及軟雕塑的方式,探討關於「身體」與「美」的既有觀點。翻轉傳統上服飾作為外在身體的思維,作品以解剖學為基礎,將皮膚下的內在身體系統以3D雕塑的方式重新呈現為在肌膚之上的服飾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1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2.jpg

 

《我跟你說一個故事》
黃裕雄
液晶螢幕、數位影像、電腦程式
此作使用電腦處理人工智慧中語言的兩種技術——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。藝術家收集日常生活中所記錄下來的文字和聲音,尤其是聲音,將這些生活印記轉為文字,成為事件的資料庫,並透過「GPT-2語言模型」(Generative Pre-trained Transformer-2)的分析,讓電腦作為看不見的旁觀者,靜靜地聆聽並且拼湊著事件的片段,以不同的語境試著解碼一個故事的全貌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3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4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5.jpg

 

《神柱》
黃贊倫 2020
電腦零件、金漆、廣播系統、木料、夾板
作品沉吟著嘈雜的訊號,那訊號猶如雜訊卻又包含著訊息,將廟宇裡的音聲與天啓轉化為無線電的訊號,在此宗教裡的神聖之聲,成為了無線電科技的訊號傳輸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6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7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8.jpg

 

《神轎》
黃贊倫 2019
電腦零件、機件、銅箔、木料、夾板
《神轎》從而對於「信仰」這個架構人類內在信念的整個系統知識與詮釋,提出一個看似遊戲卻又深刻的提問。人類在科技中兌現了宗教裡的奇蹟,然而,心靈與生命的意義是否得到昇華?而當宗教的奇蹟已然被科技取代時,又該何去何從?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19.jpg

 

《不滅》
黃贊倫 2019
錄像、燭台
影像裡的人物會猶如吹蠟燭般向螢幕外的燭檯造型燈吹氣。在這個數位深偽時代,影像裡的人物不再是真實人物的保證,而生命其存在的足跡似乎更多的巡行在數位的雲端世界裡。
作品透過猶如遺照般的影像,在努力吹熄燈火的同時,昭示著某種關於「生命」的預言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0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1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2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3.jpg

 

《子午線》
麥特.德洛里耶 2021
數位輸出、非同質化代幣
以許多微小的彩色筆觸形構出分層化的地形,揭示出此一多重宇宙中某種即逝而破碎的景象。以編碼指令的密集集合所發展出的演算法,機械性地逐漸編織出這些筆觸,編結出生成式的美景。軟體每一次的執行都會產生全新的構圖,與先前產生的其他版本都不同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4.jpg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5.jpg

 

最後也不要忘記蓋紀念章~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6.jpg

 

🔎展覽名稱│蓋婭:基因、演算、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;它境
📍地點│台北當代藝術館-103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
🎫門票│全票50元
📅展覽日期│2022.02.12 ~ 2022.04.24 
📅觀展日期│2022.02.19(六)

台北當代藝術館 蓋婭27.jpg

留言

熱門文章